|
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十年|绿电占比提升近60%时间:2024-02-02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记者从通州区日前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绿色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年来,城市副中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本地光伏装机容量达15.18万千瓦,绿电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绿电占比23.7%,相对六年前提升了56.95%。 城市副中心大力推进电能替代先行先试,实施农村“煤改电”改造,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至2017年,完成13.3万户“煤改电”改造,全面实现冬季供暖的无煤化替代。实施“煤改电”后,每年可减少燃煤38.5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15万吨。以电代油方面,截至2022年,通州地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8万辆,已建充电桩总容量约13.49万千瓦,通州供电公司共建设充电站107座,充电桩1664台,占通州地区充电桩总量35.25%。 据统计,城市副中心能源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九成,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在能源领域中占比约为69%,未来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提高,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通州区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康琦介绍,副中心以建设数字化低碳一流城市电网为目标,探索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辅以科技创新与标准机制创新支撑,推动电力消费节能降碳。 在“引绿”方面,城市副中心建立新能源电力市场体系,通过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绿电交易、绿证交易等模式,引进内蒙古、山西等域外清洁电力,预计2035年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60%。 “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构建“一南一北一中”500千伏三电源支撑,构建“双通道、双落点”特高压受电格局,220千伏层面实现三分区供电,110千伏层面打造钻石型网架架构,确保域外清洁能源引得进、落得下、供得好。 城市副中心在前疃村试点建设全市首个智能微网“零碳社区”,应用交直流混联技术,构建灵活微电网,促进局部区域绿电消纳、提高电能质量,每年减少碳排放610吨,光伏发电增收69.53万元。 康琦介绍,城市副中心聚焦能源、交通、建筑三大重点领域,开展一系列示范举措。在环球供电服务中心建成北京市首个光储直柔零碳营业厅,实现100%绿电供应,全年降碳75.5吨。在新建110千伏大营变电站中应用环保设备建设多站融合的零碳变电站,打造与区域环境和谐共生的绿建融合零碳变电站样板。应用地源热泵代替锅炉,较传统电热锅炉节能75%,为楼宇、园区提供清洁环保高效的能源供应。 在绿色交通领域,城市副中心推进区域公共交通电气化进程。优化快充桩网络布局,助力通州全境实现“2公里充电圈”,重点区域及各乡镇中心实现“0.9公里充电圈”。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配置全国首套充电桩自动化检定检测流水线,支撑电动汽车规模化发展。打造“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平台,实现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可充、可放、可控、可调”,提升电网调峰能力,助力绿电消纳。 在绿色能源领域,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能源控制中心,未来承载能源运营、能耗服务、碳监测服务三个主要功能,将在控制中心部署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接入城市副中心水、电、气、热、油等多种能源数据,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副中心虚拟电厂平台,聚合楼宇负荷、电动汽车等优质可调资源参与电网调节。此外,全市首个区级虚拟电厂政策已在城市副中心落地。 在“汇碳”方面,建设首都碳监测服务平台,依托海量实时电力电量数据,折算分析不同行业、企业碳排放信息,为政府提供周期性碳排放分析报告。 “去年,我们协同北投集团探索在城市绿心开展低碳能源系统、全寿命周期碳管理、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工程建设,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助力园区节能降碳,零碳运行。”康琦表示,预计2025年,通过在城市绿心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实现100%绿电供应,100%消纳本地可再生能源,园区林地碳汇用于中和生产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最终实现园区负碳运行。此外计划结合区域特色,在通州台马组团、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区等区域打造多类型综合示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万象城AWC888删除。 |